ISSN 2095-4018 CN 10-1063/G2

2023年, 第12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3-06-01
  

  • 全选
    |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
  • 沈正赋
    新闻春秋. 2023, 12(3): 3-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各级各类新闻媒体从媒体融合发展到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再到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层层推进、步步为营,逐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媒体融合发展道路,基本形成了我国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理路与进路,尤其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上推出了一系列发展举措,其中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值得总结与推广,未来的发展路径和趋势值得关注。
  • 林绪武
    新闻春秋. 2023, 12(3): 12-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22年中共党报党刊史研究一如既往受到诸多学科的关注,学术成果持续丰富,研究视角更加新颖,研究方法更加多元。延安《解放日报》改版问题受到重点关注,《人民日报》及其新媒体研究取得诸多成果,党报党刊的编辑理念研究成果颇多,这些构成2022年党报党刊史研究的新特点。同时,比较研究方法逐步受到重视,长时段、整体性探讨余温仍在,在新史料挖掘、新方法运用和新观点的讨论等方面都有稳步进展,表现出党报党刊史研究的生机与活力,但研究不均衡、碎片化等问题仍然没有根本改变。
  • 朱叶, 刘星
    新闻春秋. 2023, 12(3): 22-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抗战时期,由于国民党的严密封锁,外界难以了解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边区及敌后根据地的真实情况。1944年夏,中外记者团与美军驻延安军事观察组到访延安。利用这个契机,中国共产党与记者团和观察组进行了密切配合与交流,积极开展对外宣传工作,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建设情况进行了全方位介绍,同时向外传递了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主张。以《新华日报》和《解放日报》为代表党报中的延安叙事,不仅向外界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积极的正面形象,同时也向世界展现了一个全新的中国未来图景。本文以中外记者团和美军观察组到访延安为中心,基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及相关的中英文史料,考察了国际视野下的中国共产党对外宣传工作及根据地建设情况,以及国际舆论中的延安形象。
  • 传播学研究
  • 潘曙雅, 李骞, 杨钰晴, 游文慧, 曹诗涵
    新闻春秋. 2023, 12(3): 33-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积极应对老龄化问题是关系国家民生福祉的重要议题。本研究旨在从信息质量和信息过载的视角探究老年人微信健康信息回避行为的关键影响因素,为促进老年群体融入信息时代提供新的理论支持与政策建议。多元线性回归的结果显示,微信健康信息的可信度、相关度和可理解度与回避行为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信息过载也是影响老年人微信健康信息回避行为的关键因素。本研究对理解我国老年人在社交媒体上的健康信息相关行为有新的启迪,对相关机构更好地应对“银色数字鸿沟”的挑战也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 纪盈如, 陈洁
    新闻春秋. 2023, 12(3): 43-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然灾害中,企业是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主体。本文以鸿星尔克为河南水灾捐赠价值5000万元物资事件为经验研究背景,基于期待违背理论和道德提升感理论,通过问卷调查法,探索企业社会责任传播的社会溢出效应及其底层动力机制。研究发现,自然灾害后,公众越频繁地接触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越有可能参与灾后网络亲社会行为。企业社会责任传播会激发公众的道德提升感,从而促进公众的灾后网络亲社会行为,道德提升感具有显著的中介作用。再者,积极期待违背正向调节企业社会责任传播与道德提升感之间的关系,那些认为鸿星尔克的捐赠行为超出其预期的公众,接触相关信息越多,会产生越强烈的道德提升感。本研究既从理论层面解释了企业社会责任的社会溢出效应,也有助于从现实层面促进自然灾害中的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和人人向善的社会氛围。
  • 媒介文化研究
  • 张海超
    新闻春秋. 2023, 12(3): 55-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广义的文本互文,到狭义的语篇互文、语图互文,关于互文的研究不断深入并朝着跨符号系统的方向发展。正如语言和图像一样,声音和影像之间也存在着互释关系。声像互文普遍存在于各类视听文本中,这种互文(互释)关系既是历时的,也是共时的;其既存在于以声音为连接的文本之间,也存在于同一文本中的声音和影像之间。声像互文对视听文本的生产和释义机制具有重要影响,也正因为如此,以短视频为代表的后文本才有了大量增殖的可能。视听文本通过声音建立了文本和文本之间的关联,并不断地从先文本中挪取意义,因此对其的叙事和意指分析也需要放置在互文的语境下。本文提出了通过声音建立声像互文关系的几种类型,并认为声像互文存在“同向指向”“反向指向”“合力指向”三种释义机制,这三种机制对文本的释义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 新闻传播史研究
  • 贾乐蓉
    新闻春秋. 2023, 12(3): 65-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苏维埃政权初期报的刊体制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十月革命胜利之初(1917年11月——1918年6月);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时期(1918年6月-1920年底);“新经济政策”时期(1921年-1924年)。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进行的考察表明,这一过程主要处于三个因素的影响之下,它们是:苏维埃政权初期的宏观背景、列宁新闻思想以及布尔什维克报刊的实践。苏维埃政权初期报刊体制的特点为:由党的决议决定报刊的发展方向,报刊被纳入行政管理体制。这一体制带有时代的特殊性,其遗产为苏联新闻体制所继承。
  • 胡正强, 李文丽
    新闻春秋. 2023, 12(3): 77-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学术界论及《中外日报》与革命党的关系问题时,往往会聚焦于它与革命派报纸《苏报》的那场论战。虽然这只是该报与革命党多年交往关系中的一部分,但却直接固化了它“反对革命党”的形象。另外,受其创办人汪康年及该报立宪性质的影响,学界似乎已经情绪化地将它视为落后保守的反革命报纸。事实上,《中外日报》主笔更替、历时弥长,随着清季的局势变幻,其对革命党的看法并非局限于某个单一的视角,而是经历了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本文认为《中外日报》对革命党除了反对之外,还有同情和理解等诸多复杂的情感,但这种同情也并非纯粹,而是含有追求立宪的“杂质”。这对于人们立体、客观地认识和评价《中外日报》,并且揭示以《中外日报》为代表的立宪派与革命派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莫凡
    新闻春秋. 2023, 12(3): 88-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比各地近代报业的产生,河南有着不同于沿海等地近代报刊的产生过程,不仅有别于多数地方新闻纸均发端于外报的常规,从新式报刊进入地方,到自办近代报刊的过程亦曲折艰难。清廷政府对新式报刊的政治态度是影响河南办报进展的关键,第一份带有近代化色彩的本地报刊《汇报辑要》,是国内戊戌思潮下的产物。《汇报辑要》与当地古代报刊《省塘京报》共存了相当长的时期,但在体例和内容上,已经有了质的不同。《汇报辑要》对各新闻纸内容的选辑形式,成为本土近代报刊的雏形,开启了河南近代报刊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