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2095-4018 CN 10-1063/G2

2025年, 第14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5-05-30
  

  • 全选
    |
    2024年中国的新闻传播史研究
  • 李欢, 邓绍根
    新闻春秋. 2025, 14(3): 3-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24年中国的新闻传播史研究,致力于探寻历史资源、实践经验、特色路径和新近动向。古代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关注政治传播新资料、新现象。晚清民国新闻传播史研究突出新闻本体范式,探索多元媒介的内部业务及其与中国社会文化的互动历程。学界尤为重视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新闻事业,基层动员、信息传播力和理论建构等议题是研究焦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传播史研究创新方法路径,梳理总结新近经验。外国新闻传播史研究着眼于无产阶级办报理论与实践。
  •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
  • 商建辉, 董子尧
    新闻春秋. 2025, 14(3): 12-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量化呈现和历时性梳理考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5份中共中央机关报,发现改版前《解放日报》“重国际轻国内”的内容编排模式的形成是有迹可循的。从形成特征来看,1921年至1942年中共中央机关报对国际内容的重视程度总体上是一个波动上升的过程。国际内容数量在总刊文量中的占比从《向导》的1234%上升至改版前《解放日报》的4778%,在版面上也从靠后版面逐步提前至头版,且所占篇幅逐渐扩大。“重国际轻国内”编排模式的衍变受到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的宣传要点、编辑部负责人、通信技术、通讯员队伍以及苏联办报模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 戴笑慧, 余玉
    新闻春秋. 2025, 14(3): 22-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继承并创新了演讲宣传动员的方式方法,将其作为宣传动员体系的一块重要拼图。以中央苏区的演讲宣传动员历史实践为研究对象,本文通过探究演讲宣传动员在中央苏区兴起的历史逻辑与现实依据、演讲宣传动员的主体构成与培养、核心内容与价值导向、动员方式以及传播策略等内容,以期还原演讲宣传动员在中央苏区发展的历史图景。
  • 文化国际传播
  • 刘俊, 江玮
    新闻春秋. 2025, 14(3): 30-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华文化有效国际传播有助于塑造真实、立体、全面、客观的中国形象,有助于让海外受众更好地理解中国价值,但文化独特性导致受众在接受并理解他国文化时存在相当程度的难点与困境,这也构成了中国国际传播中一对重要的矛盾关系。近年来,在新媒介、新技术的助力下,具有中资背景的网络文学、短视频、微短剧、电子游戏逐渐被海外受众作为日常性使用的媒介资源,这些媒介形式和内容呈现出场景虚拟化和叙事虚构化特质。整体上看,场景虚拟化和叙事虚构化在多种媒介技术赋能与创新的合力下,能够挣脱空间、时间、心理等既有限制,从而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流动性与意象性,重塑文化表达方式,突破传统的线性时间观念,搭建新的文化认知情境,促进文化认知的共鸣与共情。以此为经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有了新的实践路径。
  • 张自中, 梁蕊洁, 夏东林
    新闻春秋. 2025, 14(3): 40-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社交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意见领袖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如今,意见领袖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人际传播路径,更依托社交媒体,通过个体叙事、持续互动、情感共鸣与全球受众建立深度准社会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发挥舆论影响力。本研究以李子柒为案例,基于计算扎根方法范式和BERTopic主题模型,分析其YouTube评论区的用户反馈,探讨准社会关系中意见领袖的动力机制。研究发现,意见领袖的国际传播影响力由准社会关系的广度与深度共同决定,通过认知引导、情感共振、行为反馈三重路径进一步扩展,并反向强化准社会关系,形成自我增强的传播闭环。研究为社交媒体时代的国际传播提供新视角,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球传播与海外对华认同的提升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 郭玮琪, 宁宁
    新闻春秋. 2025, 14(3): 51-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浪潮下,以网文、网剧、网游为代表的中国流行文化是我国文化出海的重要载体。基于数字传播系统的理论框架,本研究从政策、市场和基础设施三大维度,考察推动流行文化出海的系统性力量。研究发现,政策系统通过制定宏观发展规划和微观产业扶持政策,为流行文化出海提供战略引领;市场系统依托流行文化的海外市场需求与竞争格局,配置文化出海的产业链条,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发展动力;基础设施系统作为支撑文化出海的物质基底,以物质基础设施、数字技术基础设施和平台基础设施建设的组合,提升文化国际传播的物质控制权。本研究对“政策—市场—基础设施”要素互构下的流行文化出海系统的分析,能够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提供理论启示与实践借鉴。
  • 何天平, 严梓瑄
    新闻春秋. 2025, 14(3): 59-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过去跨文化流动相对受限、跨国数字平台生态有待成熟的背景下,桥接社群为文化国际传播提供了具体而微的实践空间。但传统意义上的桥接社群概念主要在国家和民族层面定义文化,强调社群内的共享身份和社群外的稳定边界,导致其难以被有效整合进当前文化国际传播的总体结构。同时,当下国际传播语境中日益频繁的跨文化流动和不断兴起的世界平台凸显出以个体互动实现区隔超越的可能性,这为桥接者身份的文化定义和社群描摹拓展出新的内涵。因此,本文认为应当从生活化的文化定义、异质化的社群生态和流动化的社群边界着手,将桥接社群延伸至参与跨文化交往中文化符号交换和意义再生产的更广泛意义上的个体。这一再界定导向了认知层面和物质层面的日常化桥接情境的全新建构,旨在促成一种不断迈向日常化的文化国际传播实践变革。
  • 传播学研究
  • 李龙, 马娇, 朱旭
    新闻春秋. 2025, 14(3): 68-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民调在西方政治选举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但当下已从过去“被认定的真理”逐渐沦为“政治工具”,民调已不再与真正的民意画等号。西方民调机构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运用的议题框架和话语策略并不一致,不同领域的操作伎俩较为成熟,形成较为固定的运作模式,迎合西方政府政治需求,成为赤裸裸的政治“打手”,且态度和行为越发明显。通过分析,西方著名国际民调机构的涉华议题生成机理体现为以美国民调机构为主体,取样范围以偏概全,在特定时间与美国政府展开配合,采用小规模数据取样,制造涉华民意等进路。为此,本文提出较为针对性的反制建议。
  • 卢家银, 李嘉晖
    新闻春秋. 2025, 14(3): 77-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交媒体使用取酬认知既与人们的网络行为息息相关,又影响着数字化劳动形态的塑造。本文对青年网民社交媒体使用的取酬认知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算法推荐感知是影响青年网民取酬观念的关键因素,它发挥着提升社交媒体使用有酬认知、抑制无酬认知的作用,还中介了网络依赖对社交媒体使用有酬认知的正向影响。与之类似,流量变现感知与社交媒体使用有酬认知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尽管网络使用满足感能够正向预测社交媒体使用无酬认知,但是网络依赖、公民意识均对有酬认知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网络使用满足感和公民意识二者对有酬认知还具有相互增强的效用。
  • 新闻传播史研究
  • 张冬平
    新闻春秋. 2025, 14(3): 87-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代外交所患最大者为中外扞格不通,时人辄思挽救,对外宣传观念由是诞生。本研究首次溯本求源地考证了近代对外宣传观念产生的史源,并系统阐释其形成轨迹、内涵理路及时空渊源。晚清对外宣传理念经历了从知识精英到官僚系统自下而上散播及在一般社会民众中扩散的双重传播过程,其本质是在近代外交困局中通过新式媒介对国家形象、权益的捍卫与护持。该观念直接孕育于晚清对外交涉所催生的“国权”意识,传统士人的报国情怀、近代报刊业的繁荣、西国间互相交涉的前车之鉴等也是影响其形成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