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2095-4018 CN 10-1063/G2

2024年, 第13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4-10-08
  

  • 全选
    |
    数字新闻学专题
  • 简丹丹, 白红义
    新闻春秋. 2024, 13(5): 3-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闻业被话语制度主义定位为社会行动者通过规则和实践影响新闻内容的生成。数字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新闻业在宏观社会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揭示了从话语维度理解新闻业内部运作机制的重要性。本文综述了话语制度主义在新闻学研究中的应用:首先探讨新闻业在社会运作中的角色演化及其情感属性的显露;其次,在此基础上讨论话语制度主义的分析框架对于理解新闻的文化权威建构与职业角色认同具有的重要意义;最后,文章提出了话语制度主义视角下数字新闻业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深化对新闻业角色和特征的认识。
  • 杨奇光, 张宇
    新闻春秋. 2024, 13(5): 12-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时代的新闻评论面临结构性冲击,本文基于数字新闻的生态性视角探究新闻评论实践中的智能化观点涌现、视觉化文本再造以及情感化说理机制。新闻评论在数字性与新闻性的张力关系中经受检视,实践中出现的“AI味”浓重的评论文本常落入中庸化和标准化的数字性陷阱,新闻评论的新闻本位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被片面追求流量的传播效果导向弱化。本文倡导重振新闻评论的专业价值和职业权威,强化基于事实的理性思辨和说理能力,通过人机价值对齐构建新型信息关系,为数字时代新闻评论的内容治理提供规范路径。
  • 黄文森, 胡特
    新闻春秋. 2024, 13(5): 22-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在世界大变局和新技术更迭的浪潮之下,国际新闻传播格局正发生深刻变化。国际传播研究面临被动实践与理论内卷的双重困境,具有整合性、本土化特色的知识生产和概念创新不足,学界亟待凝练新的理论范式和方法论路径。对此,本文主张沿循实践、文化和技术的学术脉络切近国际新闻研究领域,阐明以“国际新闻流通”作为核心概念和理论命题的重要性,以“关键事件”“网络”为研究对象改进传统范式的认知局限,并提出计算、定量与定性混合分析的方法进路。最后,文章从“应然”角度讨论国际新闻流通秩序构建的共同体理念和中国方案,以期推进国际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
  •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
  • 刘国贞
    新闻春秋. 2024, 13(5): 33-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戏剧是山东抗战时期的重要宣传媒介,为充分发挥戏剧的社会动员效能,山东抗日根据地采取了三个方面的措施:第一,依托剧团形成类型多样、统一协作的戏剧机构组织化格局,充分调动与组织各方力量,显示出强大的号召力、战斗力与影响力。第二,进行戏剧形态的革命化改造,通过对旧艺人、旧戏的改造与戏剧新形式的利用,确保传播队伍思想的纯粹性、传播内容的政治性、传播形式的多样性,从而使戏剧实现抗战话语的重构。第三,推进戏剧演示的大众化表达,通过深入群众生活搜集戏剧素材、关注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大事件与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最大限度地实现戏剧传播的在地化,引发群众的同情共感。
  • 张睿, 来向武
    新闻春秋. 2024, 13(5): 42-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共产党人曾在陕甘宁边区致力于卫生医药的建设工作,在群众中进行了丰富的健康传播活动。文章结合话语实践分析理论,从文本构成、话语实践和社会价值三方面切入当时健康传播活动的具体内容:文字、视觉和声音文本,共同构成革命政治叙事背景下的多模态健康话语表达;此种话语实践,形成一种政治主导下的卫生运动与多样宣传中的日常动员模式;妇婴问题、反巫神运动和中西医合作三个主要议题,反映出现代性启蒙与组织性改造的社会价值构建过程。结论部分指出,延安时期的健康传播活动是一种以社会动员形式开展的文化运动,亦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卫生工作方针有直接指导意义。
  • 传播学研究
  • 方兴东, 谢永琪, 张文艺
    新闻春秋. 2024, 13(5): 53-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回顾中国互联网30年之路,网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从互联网进入中国的1990年代开始,起起伏伏的网红构成了中国互联网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随着技术的阶段性变革,网红也呈现出不同的代际特点和规律。从1990年代到2020年代,网红经历了互联网与传统媒体相结合时代的第一代网红、Web 20网民成为主体的第二代网红、移动时代具有全民动员力的第三代网红,以及视频与算法结合、真实与虚拟融合的第四代网红的演变,生产方式与价值实现也发生了相应转变;网红现象是社会转型、文化变迁和社会心理层面的反映和折射,其所形成的网红经济也与经济结构的变迁紧密相连。总体而言,网红被互联网推向浪潮之巅的时间或长或短,或许并不能概括为时代精神的代表,但它的确谱写了互联网技术和应用的演进历程,彰显了互联网独特的影响和传播力,也折射了社会传播机制的变迁,还反映了中国社会变革和社会心理的变化和走势。
  • 许静, 张巧霖
    新闻春秋. 2024, 13(5): 66-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报道对基层舆论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抖音短视频越来越成为主战场。通过对10家县级融媒体中心1000条相关抖音短视频进行分析发现,县级融媒体中心多采用权威信源,主动发布信息,以获得舆论引导主动权;内容大多涉及本地,以情况通报和科普类为主,情感偏中立和正向,积极聚焦一线医护人员;在剪辑上,适应短视频特性,多使用激发情感的音乐。同时对样本暴露出现的不足,笔者提出了相关优化建议。
  • 新闻传播史研究
  • 赵成彬
    新闻春秋. 2024, 13(5): 76-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云南日报》是云南省政府在1935年创办的地方性报刊,在云南影响力巨大。《云南日报》作为抗战时期云南地区主要的舆论载体,在中华民族危亡之际,承载着在抗战大后方宣传抗日新闻、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抗战动员的重要任务。该报采用多种路径进行组合宣传,意在让云南各族人民了解中华民族内涵,并宣传爱国主义思想、推动边疆文化发展,其报道也为边疆人民熔铸了中华民族意识,增强各族群众的民族认同感和责任感。该报也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全民族抗战政策,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
  • 沈静, 朱文捷, 刘雨萌
    新闻春秋. 2024, 13(5): 86-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副刊作为报纸的固定版面,既与时代相辉映,又有相对独立性。目前新闻史学界对王郅隆时期《大公报》副刊关注较少。本文尝试从结构与原动力的视角,结合军阀政治时代背景,对王郅隆时期《大公报》副刊进行纵向的历史分期和横向的内容分析,以栏目内容及设置、副刊改革及版面变化为着眼点,结合社会环境、编辑方针、作者来源等展开分析,进而给予王郅隆时期《大公报》副刊一种较客观的评价。我们既不能忽视它在特定时代表现出的局限性和消极性,同时也不应抹杀其客观存在的积极性和创新性,要看到副刊中的进步思想和对民族复兴的追求,以及对当时社会和政治产生的积极意义和影响。从总体上看,王郅隆时期《大公报》副刊在选题上的基调是爱国、启蒙和进步的,在内容上是贴近社会、贴近现实的。它承接了英敛之时期《大公报》副刊传统,并为此后新记《大公报》副刊奠定了基础,在《大公报》副刊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