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2095-4018 CN 10-1063/G2

2025年, 第1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5-01-17
  

  • 全选
    |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
  • 曹月娟, 黄楚新, 曹凡
    新闻春秋. 2025, 14(1): 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媒体融合从最初的“相加”“相融”到现在的“深度融合”,全媒体传播体系不断完善,这也是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必由之路。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离不开政治逻辑的引导、技术发展的驱动以及现实需求的推动。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仍存在体制机制创新不足、人才流失严重以及技术过度依赖等问题。主流媒体需坚持导向为魂、移动优先、技术为要、内容为王、人才为宝等创新路径以实现其系统性变革。
  • 王潇然, 宗益祥
    新闻春秋. 2025, 14(1): 8-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相较于《莱茵报》时期马克思的人民报刊思想,《新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形成的无产阶级报刊理论是马克思报刊思想中更为科学的思想。《莱茵报》时期,青年马克思出于对普鲁士王国的政治批判展开了对新闻出版自由问题的辩护,依托康德费希特的观念论哲学以及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国家学说,马克思初步提出了“人民报刊”的思想。然而人民报刊思想之于现实问题的局限性迫使马克思在《莱茵报》卸任后清算作为自己理论基础的黑格尔主义国家观,并逐步基于唯物史观找到了先进的历史主体——无产阶级,以此形成其成熟报刊思想——无产阶级报刊理论。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无产阶级报刊要代表无产阶级利益,服务于革命斗争的现实需要,而创办《新莱茵报》正是马克思成熟报刊思想的伟大实践。
  • 健康传播专题
  • 李思悦, 顾丁莎, 王璟怡, 吕可嫣
    新闻春秋. 2025, 14(1): 17-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数字化浪潮以及“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大背景,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我国中年群体的数字健康行为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中年群体获得的社会支持水平能正向影响其数字健康行为水平,且中年群体的健康素养在其获得的社会支持与采取的数字健康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本文期望通过对中年群体数字健康行为现状、影响因素等的探究,在个体层面唤起中年群体的健康管理意识,在社会层面上提升大众对健康促进方式的认知,以期推动整体健康水平提升。
  • 李锦辉, 王晴
    新闻春秋. 2025, 14(1): 29-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交媒体已成为具有健康需求的患病个体或潜在风险群体寻求社会支持的重要渠道。本研究以社交媒体上的“暴食”视频为切入点,对受暴食困扰的青年女性个体展开深度访谈,发现青年女性观看暴食视频的行为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青年女性实现了“我知”—“我在”—“我能”的身份动态调适,获得暴食疾病认知、共享疾病情感等有力社会支持的同时,发展出监督这一新型社交方式;另一方面,青年女性认为社交媒体误用“暴食”概念,这加深了“他群”对“我群”的刻板偏见,会引发不良行为模仿与自我怀疑。与聚焦社交媒体疾病表达内容的研究不同,青年女性在观看暴食视频获得社会支持的同时,严重的社会焦虑也相伴而生,这种焦虑促使她们采取屏蔽等自反性行动以抵抗负面影响。
  • 李达军, 张楠, 王嘉昀
    新闻春秋. 2025, 14(1): 39-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基于比较类型和性别差异,探讨社交媒体使用对网民容貌焦虑与幸福感的影响。通过三组心理实验,分析社交媒体使用对网民心理的影响机制,并考察性别与社会比较类型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社交媒体使用与容貌焦虑正相关,与幸福感负相关,且社会比较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研究揭示了社交媒体使用对心理的影响机制,并明确了社会比较的边界条件。本文建议通过科学引导用户理性发布与内容浏览,优化平台算法以传播健康信息。
  • 传播学研究
  • 张亮, 张伟英, 周福战, 于涛, 李盛之, 金博, 魏小鹏
    新闻春秋. 2025, 14(1): 50-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信息技术的加速迭代,形成了以人或虚拟数字人为中心,融合视频、声音、文字等多种模态信号的主持传播新模式,专业主持传播与社会化传播之间的边界变得逐渐模糊,主持传播内容同质化和传播穿透力弱化的特征日渐突出。因此,本文研究提升主持传播效能和引导力的方法。具体而言,基于计算社会科学的理论,首先提出了计算主持传播范式,即以主持传播多模态自洽呈现为关键核心,实现多模态信息的有效协同;其次,以主持传播多时空多尺度精准分析和主持传播效能有效度量为重要支撑,研究多模态信息融合方法,实现传播内容和效能的差异化、细粒度感知。这一研究为数智化时代的主持传播提供了定量化的理论方法、框架和指导准则。
  • 孙玉珠, 胡明
    新闻春秋. 2025, 14(1): 62-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立足于媒介化视角,采用网络民族志和文本分析方法,基于物质性路径剖析了B站泛知识类短视频的传播型构过程,总结了学习类创作者的知识生产策略、用户的知识再生产机制以及平台在这一过程中的导向与牵制,发现媒介不再仅仅是传承知识的传送带,而是更多地直接参与到知识生产全过程之中。此外,用户、创作者和平台间的复杂互动与交往过程也可以被视为一种动态的接合过程:第一重接合为个体认知层面知识生产与知识再生产的接合,第二重接合为行业生态层面知识个性化与知识公共化的接合,从而有利于创新媒介化研究的解释路径。
  • 新闻传播史研究
  • 邓建国, 吴晋怡
    新闻春秋. 2025, 14(1): 73-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1924年10月23日到1941年12月6日的17年间,浙江宁波人邵芾棠以“F.D.Z”为笔名在《字林西报》上的“读者来信”专栏发表190篇英文评论。这些文章议题丰富多元,涉及时事政治、社会风气、华洋关系、治外法权、租界管理、华人权益、民国人物、宗教问题等。在文章中,他多次与西人商榷,甚至展开激烈辩论,传递出华人的家国情怀、文化修养、包容理性和不卑不亢的立场。他的言论常常引起西人震动及议论,也在上海民国时期的外文报刊中产生了一定影响。邵芾棠的外报投书经验对我国今天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具有借鉴意义——我们需要更多像邵芾棠这样的“全能型志愿者”。
  • 李浩
    新闻春秋. 2025, 14(1): 80-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变法维新思潮的兴起,报刊成为众多传统文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朝堂士大夫与沿海口岸知识分子,乡绅更喜欢接触既带有新闻内容,又以思辨政论为主的报刊,这促使报刊成为乡村文化权力嬗变的枢纽。在乡村文化权力嬗变过程中,报刊催生的阅报社群发挥了重要角色,将文化权力逐渐从有名望的乡绅转移至具有公共讨论意义的社群团体,乡绅由此扮演“通中外、达新知”的转译者角色。浙江瑞安乡绅张棡的日记就展示了这一权力嬗变的过程。张棡最初将报刊作为新闻橱窗,随后又参与创建阅报社群,进而演变为乡村文化与知识讨论的平台,呈现出晚清报纸进入乡村所带来的文化权力嬗变图景。
  • 王雪驹
    新闻春秋. 2025, 14(1): 88-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清末民初是日本调查中国的密集时段,中国西北地区是日人调查的重点区域。在近代日本对华情报调查系统中,存在着一个“汉口乐善堂-日清贸易研究所-东亚同文书院”的独特体系,这个体系以调查资料为依托,编纂出版了以中国商业地理为主的系列书籍,这是在近代中日两国出版史上极为重要的文献资料。本文以“汉口乐善堂-日清贸易研究所-东亚同文书院”为研究脉络,以其出版的书籍为分析对象,以甘肃省为分析重点,对近代日本对华调查资料的编纂史展开考述,不但可以深入了解近代日本对华调查资料从情报到信息的转化过程,更能窥探近代日本对华扩张心态下的实用主义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