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2095-4018 CN 10-1063/G2

2025年, 第14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5-09-30
  

  • 全选
    |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 邓绍根, 崔思雨
    新闻春秋. 2025, 14(5): 3-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55-1958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在国家全面学习苏联的背景下开展早期国际化建设。1955年,新闻系成立并引入苏联专家,推进课程与教材建设。1956年,设立国际新闻班,以外语教学为基础,培养国际宣传人才。同年创办刊物《新闻与出版》,服务教学实习并关注国际新闻理论与实践。1957年前后,新闻系与莫斯科大学、布拉格查理士大学等社会主义阵营高校开展学术交流,建立国际交往机制。这一系列探索实践在教学、人才培养和学术平台建设方面初步奠定了国际化基础,为后续国际传播学科建设提供了传统与借鉴。
  • 李兴博
    新闻春秋. 2025, 14(5): 13-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成立初期,围绕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建设展开了多方面探索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以编写教材开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道路,在回应“新闻无学”论调中牢固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根基,在学术争鸣中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核心命题的认识。这些探索与实践开启了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研究的本土化征程,确立了学科发展的正确方向,为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体系构建和后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 周航屹
    新闻春秋. 2025, 14(5): 2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新中国第一代新闻教育家,安岗是党创办新中国第一所高等新闻教育机构和中国新型正规新闻教育拉开序幕的“担纲者”。基于一手史料的挖掘,本文对安岗新闻教育思想展开新探发现:安岗新闻教育思想,基于奉党中央之命创办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的实践经历而形成,援引苏联模式和自身经验作为参照资源;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不仅带头研究上下“两头”,编写新中国第一套新闻学教材,而且引导师生改造思想,“从思想上树立起马列主义新闻观点”;以重视基础、强调实践为培养方针,通过“理论学好,知识吃饱”“突出新闻,走向社会”,使新闻系学生成为新闻工作的“通才”或“多面手”;价值意蕴可概括为担纲中国新型正规新闻教育,既为中国共产党新型正规新闻教育开启了新篇章,为新时期新闻教育开辟了新途径,又为新时代新闻教育提供了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的现实启示。
  • 新闻学研究
  • 杜丽洁
    新闻春秋. 2025, 14(5): 30-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信任是理解社会关系的关键,也是连接用户与新闻业的重要纽带。在复杂的数字媒体环境中,数字新闻的发展面临着新闻信任下降和用户新闻参与降低两大挑战。本文将新闻信任视为一种“特殊信任”,其中具体涉及机构信任、人际信任和信息信任三方面。数字技术的可供性改变了新闻信任的来源和形成方式,同时,虚假新闻、信息超载、平台操控等加剧了信任危机。用户的参与实践重塑了用户与新闻业的信任关系,呈现从“关系突破”到“关系维持”再到“关系构建”的动态变化过程,并最终构建起超越简单二元关系的信任生态。本文认为,基于用户新闻参与的信任关系不仅与用户和新闻业的过往互动相关,也与二者对彼此的未来期望有关,期望的满足与违背都会影响用户与新闻业的信任关系。用户新闻参与作为重建新闻信任的关键路径之一,需要用户和新闻业的共同努力,超越传统专业边界建立起包容性的信任关系,由此共同塑造一个健康、有序的新闻信任生态。
  • 赵奥博, 涂凌波
    新闻春秋. 2025, 14(5): 38-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闻从业者研究是新闻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关于记者群体的研究往往能够呈现新闻业与社会的交光互影。本研究聚焦1978至2018年间入职的记者群体,基于对68位记者的半结构式访谈及二手文本,从生命历程理论出发,揭示改革开放以来三代记者群体的职业角色与社会、政治和文化变迁的密切关联。研究表明,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记者这一身份在“职业”和“使命”中不断互型。不同于西方商业化、个体化的职业观念与实践,我国的记者职业一直是在国家和组织结构下,兼具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和职业新闻人的双重角色,又秉持独有的“文人精神”理念。在数字技术发展背景下,记者作为职业所具备的“志业”光环有所弱化,但其所承载的历史性、时代性与人民性使命更加凸显。本研究不仅为理解中国记者职业发展提供了新视角,也为分析记者群体在当代社会的角色提供了新的实践参考。
  • 传播学研究
  • 陈大喜, 孙少晶
    新闻春秋. 2025, 14(5): 49-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聚焦抖音平台上的癌症患者发布的相关视频内容,通过内容分析、半结构化访谈和图像引谈法,探讨平台的技术可供性与患者的传播本真性之间的复杂关系。研究发现,癌症博主在与观众和技术的互动中建构其本真性,并归纳出一个用于解释抖音平台中癌症博主的传播本真性框架,包括原创性、原发性、透明性、一致性和非营利性等五个维度。博主与观众之间的身份想象成为影响本真性感知的关键因素,当“想象的观众”与“想象的患者”相一致时,博主身份和视频内容的本真性更为凸显。本文为社交媒体语境中健康信息传播以及平台管理提供了实证参考。
  • 林升梁
    新闻春秋. 2025, 14(5): 58-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计算广告的核心是算法传播,计算广告隐私问题治理离不开算法传播理论层面的本质探讨。本文从加速社会理论视角下的广告反思、信息茧房现象的消费再论和数据主义思想的拜物祛魅对计算广告的算法传播进行批判性审视。聚焦计算广告中算法传播与具身传播之间的内在关系,揭示了两者之间的悖论:计算广告中算法传播越先进,具身消费体验就越深刻,算法异化就越严重。本文通过法兰克福学派、媒介环境学派和经验学派的理论路径,提出计算广告隐私问题的治理要对算法平台的垄断性进行强化监管,赋予个人信息财产性以保障用户权益,通过事前、事中、事后三级控制平衡多方利益主体。
  • 新闻传播史研究
  • 朱昱洁, 熊国荣
    新闻春秋. 2025, 14(5): 67-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党嵌入农村组织妇女的重要抓手,《红色中华》展开了基层传播。基层通讯员的发展促使“群众的报纸”生成,掀起纸上的妇女运动热潮,这些通过横纵交叉的传播网络抵达农妇:从横向维度看,《红色中华》借助识字班、俱乐部、妇女夜校等群众文化团体,渗透进妇女日常的认字以及读报听报文化活动。在集体性的学习氛围中,农妇潜移默化接受《红色中华》革命话语的涵化。从纵向维度看,《红色中华》指引各层级妇女组织快速执行党的最新决议以及展开精细化的数字管理,党的影响力自上而下辐射至各个角落的妇女个体,最终掀起“从纸上到行动”的妇女运动。在该过程中,报纸的基层化改造开启了一种不同于西方印刷资本主义的实践路径。
  • 张振亭, 涂慧峰
    新闻春秋. 2025, 14(5): 77-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47年2月,一则推介《资本论》的广告惊现于《中央日报》头版显著位置,被称为向国统区投出的一枚“重磅炸弹”。该事件的成功主要在于中共地下党员、革命出版工作者的主动出击和周密筹划。《中央日报》推行企业化经营改革,急于寻求广告资源应对骤增成本的做法,减少了敏感广告刊登的阻力。该报内部混杂的人事变动以及革命出版工作者与报馆职员的私谊,也为广告刊登提供了难得的契机。《资本论》广告事件,是中共巧妙借用敌对报刊进行革命宣传的结果,是马克思革命宣传经验在中共宣传工作中的生动历史实践,也是中共一以贯之的做法和革命宣传的主要特色之一。
  • 王琛元, 杨明霞
    新闻春秋. 2025, 14(5): 86-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既有研究往往将《举国上下》视为“编码/解码”模型的检验之作,从而与霍尔的自述产生龃龉。为廓清此谜团,本文将其置于作品问世的语境中予以重访。研究发现,《举国上下》不仅受益于“编码/解码”模型,更形成于与教育社会学和《银幕》理论的批判性对话。从学术史的角度看,《举国上下》引领受众研究进入新境界,也留下重要问题。新世纪以来,肖·默尔斯、尼克·库尔德里等后辈学者依然沿着《举国上下》所开辟的学术方向继续探索,试图将被莫利所忽视的受众活动的具身性、实践性纳入视野,继续发掘受众作为反思文化霸权支点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