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2095-4018 CN 10-1063/G2

2025年, 第15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5-07-30
  

  • 全选
    |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
  • 郭全中, 李黎
    新闻春秋. 2025, 15(4): 3-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回应“系统性变革”之系统问题,需要回到对体制机制的考察。新中国新闻体制机制的改革史就是一部市场化的历史,媒体融合在某种程度上揭开了“再市场化”的序幕。以“系统性变革”为起点,从制度经济的视角看,主流媒体要立足体制机制,实现资源化发展,并利用体制机制创造更多稀缺资源。通过改良产权模式实现市场化激励,也要注重通过非正规制约营造与系统性变革相配套的文化观念和氛围。全媒体传播体系作为媒体融合组织机制转型的成熟理念应当得到更彻底的贯彻落实,各级主流媒体要勇于转变工作常规,挺进主战场。体制机制改革需要各级媒体持之以恒地探索,将过程做“厚”,才能实现体制机制的动态调试与阶段性最优。
  • 褚金勇, 李易霖
    新闻春秋. 2025, 15(4): 12-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民日报》的“七一”纪念通过从民国纪年到公元纪年方式的更新、公共时间坐标的内嵌和建党日“时间加法”等措施实现对特定时间的意识形态化,构建党史叙事的时间谱系。但同时中共党史的时间叙事也会制约政治时间系统内在谱系的选择、定位和分配,以生命为隐喻的党史叙事也引发治乱兴亡“历史周期率”的思考。历年的“七一”纪念,党和国家领导人始终对腐败问题保持高度警惕,这是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也是对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警醒意识。正是这份始终如一的忧患意识与警醒意识让中国共产党找到了“让人民监督政府”“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答案,才能保证中国共产党的事业千秋万代传递下去,在绵绵不断的时间谱系中永葆生命长青。
  • 新闻业与技术观
  • 许向东, 范林钦
    新闻春秋. 2025, 15(4): 21-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智技术重构了媒体记忆的建构逻辑与实践场景,传统新闻编辑室垄断的记忆权威面临平台分权、技术解构与多元主体博弈的多重挑战。本文基于组织社会学视角,引入行动者-系统-动力学理论(ASD),建构数智时代媒体记忆的三维分析框架:社会结构维度,揭示平台规则体系对职业理念的形塑与记忆伦理风险;物质环境维度,剖析技术可供性催生的超时空记忆体验与失控隐忧;行动者维度,阐释多元主体协作与对抗的复杂网络。本研究还据此提出三重优化路径:建构价值共享的记忆阐释共同体,实现平台逻辑与记忆价值的平衡;重塑人机协同的生态基础,促进技术赋能与人文导向的动态互构;构筑互联共通的展演空间,激发连接性记忆生态的活力与集体认同的向心凝聚。
  • 田浩
    新闻春秋. 2025, 15(4): 30-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伴随着大规模数据挖掘、智能算法、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的流行,自动化新闻生产观念逐渐从“想象”迈向“实践”。 在生产规则、身份认同、新闻角色三个方面,自动化新闻生产逐渐转向人机协作观念,并由此引发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专长在内涵与外延方面的拓展与更新。在实践层面上,人工智能时代的新闻专长鼓励新闻从业者厘清自身的复合身份,重视创意生产理念,探索创意生产技能,明确新闻文化的整体转型方向。数字新闻理论也应当因循这一逻辑深入探索以人为中心、以人机协作为核心环节的人工智能新闻文化。
  • 刘松吟, 冯昱杰
    新闻春秋. 2025, 15(4): 37-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探讨了在数智时代新闻真实议题中,技术维度的讨论对推进已有认识的重要性。传统新闻学关于“新闻真实”的“神圣术语”构建了超验的新闻真实观,在后真相话语和数智技术的冲击下正遭遇经验解释困境。文章将现有新闻真实研究归纳为反映论现实主义、实用主义客观性理念和现象学去蔽观三个范式,认为技术在已有的新闻认识论框架中长期处于边缘地位。通过“新闻真实-权威-技术”的分析框架,本文阐述了技术不仅是工具载体,更是具有转译和能动性的行动者:首先,技术作为新闻真实生产与流通的基础设施,既增加透明性又产生黑箱效应;其次,技术中介化了受众的新闻真实体验,受众经由技术的可供性与环境塑造,实现从被动接受者向主动验证者的转变;最后,技术参与塑造多元真相体制的竞争格局,重构了新闻权威的合法性边界。摆脱数字新闻研究发展历程中“亢奋-幻灭-恐惧”循环的关键在于正视技术的行动者地位,认识到技术在型塑个体新闻经验与机构新闻实践方面的角色,重建具有公共性的新闻真实。
  •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 高嘉潞, 伍栋阳
    新闻春秋. 2025, 15(4): 47-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消息”作为新闻的基础文体,早期却与史学话语“记事”混用。在松本君平与休曼等所著新闻学教材中,具有史学色彩的“新闻记事”被译者引入本土新闻学话语体系。但经近代学者反思,1920年后逐渐确立“新闻消息”的文体概念,开启新闻学本土化进程,推动新闻学与史学的学科分野。“消息”的概念化根源于彼时媒介技术的革新,亦受到西方新闻理念传播、职业化及教育发展的影响。至20世纪50年代,萧殷的《怎么样写新闻消息》和人民日报社《论报纸上的消息》等文章,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新闻消息”话语建构进入自觉阶段,并进一步强调其党性原则。这一概念生成历程既折射出新闻学本土化路径,也揭示了中国现代新闻话语体系构建的内在逻辑。
  • 包国强, 陈泰旭
    新闻春秋. 2025, 15(4): 57-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如今的书写,从使用的工具到写作的姿势已经发生极大的变化,人们更多时候是在“打字”而不是“写字”。但是,诸如“写文章”“写稿子”等日常表述并没有因此被替换为“打文章”“打稿子”。“写”这个字及其相关表述,并不完美地匹配书写形式早已发生变化的现实,但为何仍然具有普遍适用性?本文借助语言哲学、媒介环境学等理论资源,就误将“打字”说成“写字”的“口误”现象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写”这个字并不描述书写活动在技术形式上的特征,而是依据文字存在状态的改变,即从心灵域到媒介域的“移置”来进行指称。因而,书写形式的变化并不影响“写”这个字用于对文字生产活动进行表述。作为一个日常表述中的“口误”,“写”这个字尚未消失,也流露出在现代书写主体的无意识中,对身体节奏与书写节奏相互协调的时间性的欲求。
  • 媒介文化研究
  • 崔议心, 张涛, 李鹏翔
    新闻春秋. 2025, 15(4): 66-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傣族泼水节是中国云南地区的重要民族节日,在国际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传播日益增多。但现有文献对民族节日视频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影响力研究仍较为有限。本文借助SSLDA模型对YouTube平台上的傣族泼水节视频评论进行文本挖掘与情感分析,并结合媒介传播效果框架构建理论模型。研究揭示了泼水节视频在文化资本积累与传递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暴露出文化误读的潜在问题。此外,研究还发现,海外网友对傣族泼水节表现出的积极情感与行为态度显著影响了他们的行为意向。本文的研究成果深化了对傣族泼水节跨文化传播影响力的理解,也为优化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策略提供了实证支持。
  • 方杰云
    新闻春秋. 2025, 15(4): 76-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中央与省市媒体的指导下,区县融媒体中心重点关注搬迁群体的生活现状和发展情况,在构建城镇集中安置区的新闻实践过程中形成了新的新闻场。从农村到城市生活环境的巨大转变,以及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媒介环境和媒体条件对搬迁居民的新闻认知、观念、态度产生了明显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贵州省X社区集中安置区的田野调查和半结构化访谈,借助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与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具体探讨了安置区形成的独特传播策略如何增强其居民在新闻生产中的能动性并形塑特色新闻场。研究发现,技术进步和传统与现代媒介的协同作用显著地提升了居民的新闻参与度和社会认同,进而催生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情动新闻场。这些发现不仅拓展了新闻传播理论的研究边界,还深化了对新闻实践过程逻辑的理解,展示了经验研究对理论发展的实证支持。
  • 新闻传播史研究
  • 李勇, 李思颖
    新闻春秋. 2025, 15(4): 87-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中国成立初期,连环画作为一种视觉媒介,是形塑国家认同的重要渠道。本研究基于政治文化理论研究发现,连环画通过意识形态改造和叙事重构,成为国家主导的视觉规训工具。国家在媒介经营管理、作品内容改造与主题导向把控等基础上,依托革命斗争激发爱国情感、法制宣传强化政权合法性和传统典故重构集体记忆这三重叙事策略,将连环画征用为政治宣传媒介,构建起“国家-人民”的意识形态联结。抽象的国家在政治符号转译与文化记忆重构中转化为具像的实体,并借助符号消费与情感投射完成视觉共同体建构。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连环画不仅是大众文化形式,更是国家治理、观念生产、认同塑造的意识形态机器,这为理解政治宣传与文化领导权的互动机制提供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