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2095-4018 CN 10-1063/G2

2023年, 第12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3-08-01
  

  • 全选
    |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
  • 黄楚新, 李一凡
    新闻春秋. 2023, 12(4): 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针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阐释,深入总结我国媒体融合转型以及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实践,剖析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的理论关系,梳理县级融媒体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的路径模式,并进一步分析县级融媒体建设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趋势。
  • 陈龙
    新闻春秋. 2023, 12(4): 8-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21-1949年间,中国共产党的办报实践从城市转向农村,又从农村走向城市。在此过程中,地理环境因素成为区隔中共办报实践的主要因素,形成了1921年至1927年间“将报刊作为党的机关”的上海模式、1928年至1937年间“以报刊领导党的工作”的瑞金模式、1938年至1949年间“为党喉舌、服务群众”的重庆模式和“增强党性、联系群众”的延安模式。通过对不同时期中共办报实践的符号化描述发现,1921-1949年间其办报模式的演进轨迹基本是以“党报姓党”为中心线,以“城市办报”和“农村办报”为两极上下波动,向着“完全的党报”方向前进。
  • 国际传播研究
  • 赵永华, 韦佳玥, 窦书棋
    新闻春秋. 2023, 12(4): 17-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媒体近年来广泛开展国际合作,旨在提升国际传播力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合作效果不仅取决于合作产品,社交媒体时代受众也直接参与了国家形象的塑造。纪录片是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本文选取中俄合拍纪录片《这里是中国》第二季和YouTube网评为研究对象,以互文性理论为依据,分析两者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共同建构。《这里是中国》系列纪录片建构的中国国家形象积极正面,同时展现国家实力形象和国家意图形象的单集纪录片更受欢迎。YouTube网评对纪录片建构的中国国家形象进行了回应、延展和补充,互文的语境更为宏大,体现了国际受众“前理解”的显著影响。由于意识形态和文化视野的差异,网评中也存在误读现象。本文认为中国国际传播“借船出海”落地取得实效,但也面临一定阻力。
  • 媒介文化研究
  • 丁汉青, 杜洁
    新闻春秋. 2023, 12(4): 26-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子代对亲代的 “文化反哺”推动了移动媒体技术向中老年群体的扩散,同时也加速了家庭场域权力关系的转移。本文通过对30位中老年父母的深度访谈,呈现了由智能手机使用中的“文化反哺”导致的家庭权力关系转移图景。研究发现,子代对亲代的“文化反哺”伴随着家庭场域中权力关系的变化,亲代沿着“顺从-抵触-反抗-妥协”的路线完成家庭场域中的权力转移。这场权力转移受到场域同构性、文化资本类型以及行动者性别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新场域权力关系的形成影响了两代行动者后续的行动策略选择。
  • 胡晓菲
    新闻春秋. 2023, 12(4): 36-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华老字号兼有商业与文化的双重价值,对应其空间性和时间性,在媒介化社会的背景下,新媒体营销传播能否助力老字号突破自身发展困境?本研究梳理老字号在前大众传播时代、大众传播时代媒介实践演进的基础上,重点考察了数字传播时代老字号在商品、门店、渠道三个维度的深度媒介化特征。研究发现,所谓“复兴”本质上是一个媒介化的过程,老字号单一的媒介转变为由数字技术主导的媒介组合,算法逻辑、商业逻辑、多元行动者逻辑为新特征的媒介逻辑嵌入老字号选择媒介剧目的实践之中,带来的后果是空间性扩张消除、抑制和抹杀老字号的时间性,看似“年轻化”实则“媒介化”的老字号面临文化消亡的危机。
  • 杜恺健, 蔺晨羿
    新闻春秋. 2023, 12(4): 45-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政治媒介为研究视角,在“绝地天通”的传统中探寻陶器媒介的诞生及其功能展演,把握华夏媒介的文化深层脉络。在古人的早期政治媒介实践中,天命和血统的传统观念为政治合法性提供了一条以宗教为媒的进路,进而塑造了礼器的媒介形态和信息传递方式。宗教和礼器所生产的政治规范“王权神授”和“藏礼于器”又成为政治生活中的新传统,从而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媒介态度和政治观念。以“政治-传统-主体”作为维度,能够更好地理解传统媒介的政治偏向和社会文化属性。
  • 新闻学研究
  • 景宜, 晏青
    新闻春秋. 2023, 12(4): 53-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明星在当代中国的文化合法性获取,是伴随我国思想生成、文化观念、市场经济等因素杂糅的结果,也是我国文艺政策方针、文化体制探索与创新的表征。论文以《人民日报》所有提及“明星”的图文内容为研究对象,从11574条数据中筛选出2377个报道样本,并基于批判话语分析的理论视角,从文本、话语实践、社会文化实践三个层面展开了长达73年的历时性分析,试图回答:中国主流媒体的代表《人民日报》自创刊70多年来如何报道明星和建构明星形象。本研究描述了明星报道文本数量、态度、性别以及地域的历史变迁趋势;分析了明星报道话语实践中“意识形态”“明星活动”“文化建设”“娱乐经济”“明星素质”“治安管理”六大议题及其演进;按四个历史时期讨论了明星报道话语背后的意识形态变迁及与社会文化实践的互动。
  • 孙新
    新闻春秋. 2023, 12(4): 67-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闻角色是新闻关系结构中新闻生产地位的动态反映,是新闻角色期待与新闻角色自知在新闻角色扮演中互动的产物。人们对新闻角色要素、角色网络、角色建设的认知与评价,构成了新闻角色观念的基本内容。新闻角色的“职业性”,表现为职业新闻生产地位有着相对清晰的地位边界,以及稳定的职业新闻角色期待与职业新闻角色自知。中国职业新闻角色观念变迁体现出“数字性”时代特征:总体变迁中的“开放性”,社交新闻阶段的“协作性”,智能新闻阶段的“共生性”。中国职业新闻角色观念的变迁形成了三条“中国性”规律:党媒角色在新闻角色系统中的主导性——新闻角色主导律;在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中调适新闻角色冲突——新闻角色平衡律;建构新闻角色共同体指示着新闻角色观念演进的方向——新闻角色演进律。
  • 新闻传播史研究
  • 宋素红, 陈一海, 吴家康
    新闻春秋. 2023, 12(4): 77-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清末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国民话语交锋中,报刊作为新式传播媒体,既彰显了政治结构的深层变革,也在技术与文化的互动中调节着社会关系。本文通过检视清末关于国民论述的研究,经媒介史视域回到《新民丛报》和《民报》的论战现场,追问并阐释报刊的传媒技术、组织运作、社会实践等媒介逻辑对国民话语的形塑。报刊不仅为国民话语的生产提供了基础性物质设施,且经由其组织行为将国民话语流通到社会网络中,并通过社会实践将国民话语化为制度性现实。在不断关联、更新的传播网络中,立宪派、革命派与清廷各方迥异的国民认识,不再仅是对异己的否定,更是在全新的媒介环境中争夺话语的博弈。
  • 商建辉, 关楚瑜
    新闻春秋. 2023, 12(4): 89-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报刊的出版与发行离不开稳定的资金支持,办报资金是否充裕自然也就成为中共建党前后办报活动的首要问题。本文对中共建党前后办报资金的来源进行分析,发现中共建党前后办报资金的来源主要有共产主义者的自我支持、中共的自筹资金和共产国际的经费援助,其中以共产国际的经费援助为主。研究发现,长期依赖外部的拨款对建党前后中共的办报活动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导致中共建党前后报刊的经济属性缺失,报刊经营被忽略,报刊内容偏向国际事务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