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2095-4018 CN 10-1063/G2

2024年, 第13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4-05-31
  

  • 全选
    |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
  • 叶俊, 王晗
    新闻春秋. 2024, 13(3): 3-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延安时期,为打破国民党的新闻封锁、展示中国共产党的真实形象、争取海外华人华侨和国际友人的支持,中国共产党在艰难的条件下进行了思想理论的海外传播。本研究认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采用了“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传播方式,使用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相结合的传播手段,并总结出延安时期党的思想理论海外传播有一致性、灵活性和阶段性的特点。这些宝贵的实践经验对中国共产党传播思想理论创新、讲好中国故事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 马宇涵, 郝雨
    新闻春秋. 2024, 13(3): 13-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在新闻宣传和报刊出版的实际工作中,直接表现为“群众办报”,并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话语体系和操作原则。本文认为,“群众办报”作为“群众路线”的新闻实践,是“以人民为中心”建党精神的具体体现。本质上是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和话语体系的统一。党的新闻工作在把握新闻真实、尊重新闻规律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实践了调查研究、典型人物报道等实操方法,有机综合了科学话语、建设话语及党性话语等多种形态,形成一套群众路线的新闻话语体系,满足了革命战争时期新闻参与社会动员、推动社会改造的需求。延安时期基于“群众路线”方针的“群众办报”新闻话语实践,既是构建中国革命话语体系的一次重大尝试,也推动了中国特色新闻学话语体系及党报理论形成。
  •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 倪延年
    新闻春秋. 2024, 13(3): 21-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代中国新闻史书写范式创立的基础,一是共产党领导广大新闻工作者在革命战争年代的丰富新闻实践,另一是新闻史学界前辈在新闻史书写范式方面的学术积累。在此基础上,第一代新闻史学者创立了“革命阶段+新闻活动”的“中国新闻史”书写范式。这一书写范式在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最后十年,发展成“历史朝代/革命阶段+新闻活动(附新中国建立后台港澳新闻事业)”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书写范式。进入21世纪后,新闻史学界又在“社会(学/史)视角+新闻活动”“总论性书名:综述理论+专题史内容”等新闻史书写范式方面进行了探索。
  • 传播学研究
  • 张文祥, 杨林, 陈力双, 方兴东
    新闻春秋. 2024, 13(3): 30-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平台的传媒属性到互联网成为社会基础设施,再到数据、算法成为网络平台的生产要素和工具,全球平台治理进入互联网革命的深水区。中美欧掀起的平台治理风暴出现明显分化,冷热不均,起伏不定。呈现在学术层面的诸多研究成果,成为深入分析全球平台治理进程的最佳观察点。随着近年平台治理研究持续深入,开始形成概念和理论体系。围绕平台的基础理论、平台治理的制度构建、平台的社会化治理模式创新、平台治理的司法实践和中美欧不同区域的互鉴和比较,形成学术热点。除经济和技术上的持续发展和竞争外,平台治理制度创新是国家实力角逐的重要维度。互联网平台治理还缺乏一锤定音式的解决办法,未来还需政府、学界、业界共同寻求制度上的根本创新和突破。推进平台治理应当寻求监管必要性与互联网经济发展、技术创新之间的平衡。
  • 战迪, 李晓莉
    新闻春秋. 2024, 13(3): 43-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乡村文明在中国经济转型和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中国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乡村的媒介形象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国际社会对中国整体形象的感知与理解。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以2016年—2023年10月31日《Sixth Tone》中国乡村的相关报道为研究对象,从报道的形式特征和内容特征两大维度进行测量,总结其报道所建构的框架与呈现策略。研究发现,《Sxith Tone》对中国乡村报道时主要采用“经济后果框架”“医疗健康框架”“生态归因框架”“文化表述框架”“教育体系框架”与“政策监督框架”等六种框架。作为英语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Sixth Tone》在建构与呈现中国乡村媒介形象时能够使用多元、综合的视角展现中国乡村内部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 国际传播研究
  • 赵永华, 蒋文月, 王靖凯
    新闻春秋. 2024, 13(3): 56-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冠疫情重构了个体交往方式,促进了交往空间的数字化与社会的媒介化。东京奥运会在延期一年后以无观众的形式举行,成为奥运史上一场独特的体育盛会。奥运会开幕式作为典型的全球性媒介仪式,呈现出高度媒介化、符号化、全球化的特征。东京奥运会开幕式通过对本土与全球文化符号的组合编码,呈现了全球性叙事、本土性叙事、连接性叙事、传承性叙事四种方式,加深了受众对于东京作为两次奥运会主办城市的印象,展现出日本作为文化大国的自信心理与另类的文化风格,实现了“以人为本,平等多元”的奥运精神叙事,并在仪式中通过感伤与共情唤起后疫情时代下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由此得出跨文化传播的三点启示:重视自我文化认知,精确锚定共同解释项;强化国家责任修辞,用本土语言讲全球故事;巧用非语言符号叙事,消减文化折扣。
  • 新闻传播史研究
  • 彭佳
    新闻春秋. 2024, 13(3): 66-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五四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刊物,《湘江评论》一经问世便打破了湖南舆论界的沉闷气氛,构建了一个浸润着五四精神、具备新气象的舆论空间,体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湖南知识分子对时代主旋律的敏锐把握和积极响应。重点关注《湘江评论》作为报刊所具有的类特质,可以发现,《湘江评论》对舆论空间的构建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在世界革命语境下铺展开并具备现代化意识的议题奠定了舆论空间的基调;以知识青年为主又向读者开放的作者群体提升了舆论空间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简洁清晰的版面设计、丰富多样的议论形式、鲜活生动的语言风格塑造了舆论空间的独特气派。这一舆论空间的构建,不仅造就了言论井喷的盛况,更推动了湖南现实革命运动的发展。
  • 李宏刚, 韩月
    新闻春秋. 2024, 13(3): 76-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抗日战争时期,《新疆日报》先后聘请了戴彭荫和鲁少飞等美术工作者,充分利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漫画开展抗战宣传和视觉动员。《新疆日报》的抗战漫画主要有报头漫画、画刊漫画、木刻漫画和连环漫画四种类型,重点围绕宣传抗日救亡理念、分析反法西斯战争局势、宣扬抗战前线辉煌战果和号召捐款捐物支援抗战等主题开展创作,体现出丰富性、讽刺性、多样性和政治性的特点。《新疆日报》的抗战漫画承担起了战时宣传动员的时代使命,推动了新疆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同时也为新疆美术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 胡太春
    新闻春秋. 2024, 13(3): 88-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陈炽,晚清光绪朝人,曾任军机汉头班章京、户部员外郎。甲午战争后期著成《庸书》100篇,其中《报馆》提出“国之利器,不可假人”的办报观点。陈炽在维新派办报活动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马关条约》签订后,陈炽劝说康有为与之携手创办报刊、学会,以开通维新变法之风气。他不仅主持北京《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的编辑工作,而且将强学会改名为强学书局,使维新运动在北京从秘密走向公开。1896年8月上海《时务报》创刊后,陈炽为该报担任在北京发行和推广工作,并在户部供职之余重新翻译亚当·斯密《原富》,撰写契合救亡图存时代命题的《续富国策》。其中,《畅行日报说》代表了他的办报思想。